世界大学排名,这个东西你可能见过不止一次。朋友圈里常常有某某大学喜报:“我校 QS 世界排名又上升啦!” 听上去很厉害,对吧?但有意思的是,如果真要选一个对中国大学最不友好的榜单,结果居然是——QS。
没错,就是那个在国内被用得最多的排名。
中国大学的“Top100 座位表”
先亮数据,不然容易被说“情绪化”:
ARWU(软科):中国大陆有 13 所大学进了 Top100。
U.S. News:10 所以上。
THE:7 所。
QS:咳咳……只有 5 所。
看出来了吗?在四大榜单里,QS 给中国的“座位”最少。这要是开会,别人家十几张椅子,你这边只给五张,面子上能好看吗?
QS 为啥“抠门”?
QS 的玩法其实很简单:声誉、声誉、还是声誉。
学术声誉 40%,靠问卷;
雇主声誉 10%,还是问卷;
国际化程度,继续考察外国老师和留学生比例。
你能想象吗?就像打游戏别人用手柄,你用声控。喊得响,分就高;科研成果再硬核,也可能被忽略。
于是结果就是:咱们的科研、论文、实验室再牛,在 QS 这套评分里,优势削了一半。
北京市的“另起炉灶”
有趣的是,北京这几年已经不怎么爱引用 QS 了,转而更看中 ARWU。为啥?
因为 ARWU 的评价维度全是硬杠杠:论文、高被引、诺贝尔、菲尔兹奖。讲白了,它是科研产出的体重秤。
北京要展示的形象是“科研高地”,ARWU 更贴合;
声誉这玩意容易被歪嘴和尚念歪经,北京干脆少掺和;
用 ARWU 做宣传,听上去“客观”、“硬核”,政策也好对齐。
当然了,缺点也有:QS 在国际学生里更有名气,北京少用 QS,可能在留学生招生上吃点亏。就像明星代言换成了老教授演讲,专业是专业,但流量嘛,就差点意思。
那为什么大家还迷信 QS?
因为它长得好看啊。
QS 的官网页面炫酷、数据交互花哨,拿出来宣传,校友、家长、学生一看就懂。再加上媒体喜欢转,QS 成了“流量明星”。哪怕它对中国大学并不算友好,但谁不想在朋友圈里秀一张“QS Top50”的图呢?
结尾:面子还是里子?
所以故事到这儿就有意思了:
ARWU、U.S. News 更认可中国大学的“硬实力”;
QS 排名则是最“不友好”的那个;
北京市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宁可少点面子(国际知名度),也要更多里子(科研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