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25-86604698

医生出国进修、访学、海外医学博士申请领导品牌

医学生,香港读研还是内地读研?

2025-09-17 7

a1abd451-a1d4-444a-af05-3c6e002def1b.png

这几年,但凡是医学生群里、医学生论坛里,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到底是去香港读硕,还是乖乖在内地读硕?有意思的是,大家聊着聊着,画风就跑偏了:有人说“去香港就是镀金”;有人说“在内地才是真正走医生的路”;还有人干脆说“别纠结了,反正读完出来都很难”。听着让人想笑,但细想又有点心酸。

先说点硬核的消息:现在申请香港医学硕士的确越来越热。去年一个师弟,本科双非,成绩还算漂亮,套磁到港大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型硕士,导师直接问了他两件事:有没有科研文章、英语够不够。别的都没问。最后他真拿到了offer,还带奖学金,每个月一万五往上。朋友圈一发,底下评论就分成两派:一半人点赞羡慕,一半人阴阳怪气,说“这就是脱产打工人”。

说实话,这种分裂挺真实。香港的研究型硕士确实像“小博士”,整天泡实验室,写报告、做实验、分析样本,听起来很学术,但临床经验?少得可怜。你哪怕在医院做项目,大多数时候也是对着仪器和电脑,不会像内地专硕那样被扔到病房里值夜班。喜欢科研的会觉得爽,不喜欢科研的简直是地狱。

而且,申请流程也挺折腾。很多内地学生一开始还以为就是投简历,其实不然,关键还是提前找导师聊,能不能带你才是决定性的一步。有个211硕士的学姐,明明GPA挺高,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给几个香港的老师发邮件,石沉大海。她后来自嘲说:“感觉自己在海王的备胎名单里。”笑归笑,她最后还是回内地读了专硕。

再说香港的授课型硕士,这类项目其实很多内地学生根本报不了,尤其偏临床的。大多是港本地医生或者港大本科学医的学生才有资格。说白了就是“加强版本科”,你真想靠这个留港当医生,那还是洗洗睡吧。所以网上才有那么多帖子反复提醒:看清招生要求,别浪费钱和时间。

新建 XLSX 工作表_Sheet1.png

那问题来了:香港研究型硕士/博士,读完能不能直接在香港当医生?现实一点说,大多数人不行。你要过LMCHK执业考试,难度极大。即便考过,还要实习、注册,过程比爬喜马拉雅还折磨。所以不少内地同学,最后是两条路:要么回去内地医院,学历在手,进三甲或者高校;要么就留在科研、药企、甚至去海外。少数人确实留下来了,多半是导师推荐,搞到特殊注册。就像我认识一个港大博士,靠着老板的关系进了公立医院,当时羡慕死了一票人,但他说自己前几年都不敢松气。

再对比一下内地。专硕就是奔着临床医生去的,轮转、规培、值班,累是真累,但毕业出来就是能直接上岗的医生。学硕则更像科研预备役,要发文章,要做实验室课题,和香港的研究型硕士有点像,只是平台和资源没那么国际化。

看朋友圈里这些年同学的选择,画风很魔幻:有人回内地读专硕,每天在病房和手术室之间忙到断网,手机消息一周才回一次;有人去香港读博士,晒的永远是实验室的显微镜和深夜灯光;还有人读了几年发现不合适,干脆转行去了医药企业。说句难听的,这些路线没有高低,只有你愿不愿意。

如果你目标就是“我要当临床医生”,那香港就不是你的主战场。专硕才是最直接的路子。相反,如果你真的喜欢科研、论文、国际交流,或者想走高校教授、研究员的路径,那香港研究型硕士/博士很适合,尤其奖学金每月能拿一万多,真算是“带薪读研”。

最后总结一下,别再问“哪个更好”,问题应该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想成为能在手术台上救命的外科医生,有人想成为能在实验室里发现新靶点的研究者。方向不同,选择自然不同。只是,别被那些光鲜的宣传迷住,也别被别人的吐槽吓到。毕竟,你的人生不是别人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