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25-86604698

医生出国进修、访学、海外医学博士申请领导品牌

中国医学生想申请德国“岗位制 Dr. med.”?先弄清楚这些事

2025-11-04 5

v2-ae9075e7275455f16015730c9f15c6cf_r.jpg

很多刚到德国的医学背景同学,都听说德国的医学博士叫 Dr. med.。

于是大家自然会想:“这不就是医学方向的 PhD 吗?都是博士嘛。”

其实这两个学位虽然都能叫“博士”,但在德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如果你想申请所谓“岗位制 Dr. med.”——也就是带工资、有合同、在医院或医学院里工作的那种职位——那就更要搞清楚里面的门道。因为现实是:没有德国行医执照,你几乎不可能拿到这样的岗位。

一、Dr. med. 到底是什么

Dr. med. 是德国医生常见的学术头衔。

在德国,医学生读完六年、通过国家考试后会获得行医资格。很多人会在学习期间或者毕业后做一个科研项目、写一篇论文,完成答辩之后就能在名字前加上“Dr.”。

所以 Dr. med. 其实是医学毕业生完成科研训练后得到的学术头衔。它是医生身份的延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博士。德国本地医学生写 Dr. med. 论文,很多时候是兼职性质的,用来证明自己具备科研能力。

二、“岗位制 Dr. med.” 是什么情况

有些德国医院或医学院会开设“科研医生”岗位,也就是所谓“岗位制 Dr. med.”。

这些人一边在医院工作,一边做科研,拿着工资,同时攻读 Dr. med.。

这种岗位其实本质上是“医生的工作岗位”,只不过允许你把科研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工资来自医院预算,而不是博士奖学金。医院招他们,是希望他们既能看病、带学生,也能参与课题研究。

听起来很理想,但前提条件非常明确:要想被聘上这样的岗位,你必须已经拥有德国行医执照,也就是所谓的 Approbation。没有这个执照,你在德国法律上就不是医生,医院也不能雇你。

三、为什么外国人很难拿到岗位制 Dr. med.

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岗位制本身是医生岗位,不是博士生职位。德国医院只会聘用能上岗的医生。其次,医院发工资给科研医生,意味着你必须具备合法行医资格,否则无法签合同。再加上签证和税务问题,没有执照的外国人几乎不可能被正式雇佣。

换句话说,这个体系是为德国医学生设计的闭环。外国学生即使科研能力强,也进不了这个圈子,除非你先拿到德国医师执照。

四、中国学生有哪些现实可行的途径

第一种,是先取得德国行医执照。

这条路适合已经有国内医学学历、想在德国长期发展的同学。要做的事情包括学历认证、通过德语考试、再通过医学专业语言考试。拿到 Approbation 之后,你就能应聘医院的科研医生岗位,也能在工作中完成 Dr. med. 学位。这是标准的岗位制路线,有工资,也能积累德国临床经验,但过程比较漫长,语言要求高。

第二种,是申请医学科研类 PhD。

如果你的背景是生物学、生物医学或药学,而不是临床医学,那么申请 PhD in Medical Sciences 才是更合适的选择。这类博士是标准科研岗位,有工资,不需要行医执照。研究课题常常和医学密切相关,比如肿瘤、神经、免疫等方向。这个路线国际认可度高,科研训练体系也更完整。

第三种,是走奖学金制的 Dr. med. 路线。

这条路最常见,适合有医学背景但暂时拿不到德国执照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先联系德国导师,在医学院实验室做科研,然后通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或 DAAD 奖学金资助来完成 Dr. med. 学位。这种方式没有工资,但科研内容和岗位制差不多。对于想积累科研经验、以后回国发展的学生,这是一个现实又稳妥的选择。

五、说到底:学位的名字不重要,科研的含金量才重要

很多人纠结自己该读 Dr. med. 还是 PhD。其实重点不在名字,而在你真正做了什么。

如果你有行医执照、想留在德国发展,走岗位制 Dr. med. 是理想路线;

如果你想专注科研,PhD 会更国际化;

如果你想先积累经验,奖学金制 Dr. med. 也完全能证明科研实力。

不管哪种选择,最终都取决于你投入的深度和成果。

在德国,Dr. med. 不是“低配博士”,PhD 也不是“更高级博士”。

真正决定价值的,是你能不能在科研中做出东西,能不能把临床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