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25-86604698

医生出国进修、访学、海外医学博士申请领导品牌

2026年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会影响与以往CSC留学项目的资助力度吗?

2025-08-05 36

ChatGPT Image 2025年8月4日 21_36_01.png2026年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已经出台,会影响与以往的CSC出国留学资助项目的资助力度和申请难度吗?要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创新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2026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指南》的简要概括:

1、项目概况

设立目的:支持“双一流”建设,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组织实施:由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组织,采取项目制,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

2、资助类型与内容

主要选派对象:博士生、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学者。

可选派对象(少量):硕士生、联合培养硕士、本科插班生(限“双一流”、强基计划、拔尖2.0基地)。

资助内容:奖学金、一次往返国际旅费。部分博士/硕士项目可资助学费。

3、项目申报与管理

申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

年度流程:

9月底前单位内部确定项目

10月1日–21日在线申报

12月底公布立项结果

每单位每年最多申报3个新项目。

执行期:3年,需每年总结,期满后总结,部分项目可申请续期。

4、人员选拔与录取

申报方式:个人不能直接申请,须由项目单位推荐。

申请批次:2026年分三批(3月、6月、9月),各批申请时段为1日至11日。

录取时间:4月、7月、10月底前分别公布。

5、申请人条件

基本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品德良好、身心健康、无国外永久居留权等。

需提供邀请函或录取通知,符合外语要求和各类别具体条件(如年龄、学历、经历等)。

不受理情况:已有全额奖学金、国家公派资格未使用、尚在等待其他项目结果等。

6、派出与管理

留学资格保留至2027年12月31日。

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机制。

派出后须按要求办理报到、遵守纪律、完成学业,回国服务等。

本科插班生无回国服务期要求。

再次申请不受“回国满两年”限制。

二、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 选派机制不同

以往项目:个人可以通过单位推荐后直接向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如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项目)。

创新项目:采用**“项目制”**,必须先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申报整个合作项目,经过CSC立项评审后,再从获批项目中选派人员。个人不能单独申请。

2. 选派范围更广

以往项目:通常仅限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等。

创新项目:除了上述类别,还可选派:

攻读硕士学位

联合培养硕士

本科插班生(限“双一流”学科/“强基计划”/拔尖人才2.0基地)

中外双博士、双硕士项目等

3. 资助内容细化

以往项目:资助生活费、一次往返旅费,部分项目视情况资助学费。

创新项目:

明确指出部分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可资助学费,但本科插班生、联合培养类及访问学者不提供学费资助。

鼓励多方筹措配套经费。

4. 项目申报主体是单位,不是个人

单位每年可申报最多3个创新项目,必须围绕“双一流”学科、新兴学科、基础交叉学科等设置。

强调“强校合作”“强项合作”,合作方需为世界一流高校或有合作基础的科研机构。

5. 管理周期和责任

以往项目:多为个人派出管理,单位负责推荐。

创新项目:单位需承担三年执行期的管理责任,包括选拔、公示、派出、年度总结、回国服务期跟踪等。

6. 更加系统化的执行流程

每年有三批申报时间(3月、6月、9月),统一网上申请系统、评审、录取节奏。

每个项目录取人数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将不再延续。

本质总结

创新项目相当于把CSC资助从“个人导向”升级为“单位主导、系统培养”,聚焦国家急需学科和国际高水平合作,更强调:

项目的整体设计能力

合作基础和目标导向

单位的组织执行力和成果产出

三、创新项目削弱原有项目的支持力度吗?

总体来看,2026年启动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不会削弱原有的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对高水平人才的资助力度,但确实会带来以下结构性变化和资源分配倾斜,你需要关注:

1、不会削弱的方面

核心资助标准未变:

创新项目依然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奖学金(包括生活费、注册费、保险、材料费等)。

奖学金标准、支付方式继续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并未缩减。

高水平人才(如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学者)依然是重点资助对象。

原有类别仍然包含在创新项目中:

创新项目中仍然包括:

攻读博士

联合培养博士

博士后

访问学者

高级研究学者

所以这不是“削弱”而是“归并”与“系统化管理”。

2、可能影响的方面

资源向重点项目单位集中:

创新项目更注重单位申报的整体质量和合作关系。

如果你所在单位没有申报或获批创新项目,你就无法通过这个渠道申请,即便个人条件很好。

这可能使中小院校、科研平台申请难度增加。

非立项单位无法申报:

与原有可个人申请的模式不同,创新项目完全依赖单位申报后再选拔。

对一些个人实力强但单位不活跃的人来说,可能造成机会减少。

学费资助限制更明确:

对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类等,明确不提供学费资助。

仅对攻读学位的硕博生中,部分急需专业或领域可获学费资助,且金额有上限。

年度录取人数设“绩效考核”机制:

若单位项目三年累计录取人数低于50%,未来不再支持继续执行。

将来可能形成“强者恒强”,资源向活跃单位集中。

总结:

不会削减资助标准,但会改变申请机制,让资源更集中、过程更规范。

如果你所在单位能积极参与创新项目申报,那你的机会可能反而更有保障。

但如果单位不申报、或项目竞争力差,未来通过公派出国的机会可能会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