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25-86604698

医生出国进修、访学、海外医学博士申请领导品牌

三次申请国自然青年基金的经验与教训

2022-07-15 2711

下面简要介绍三次基金申请的经过和感触,希望对正准备申请青年基金的同仁有所帮助。

88572076-huge-1030x671.jpg

第一次申请

我是临近2016年第一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时才转过来研究芜菁,但是为了以后能专心围绕芜菁开展工作,我毅然决定用芜菁的工作去申报。我做的是芜菁对重金属Cd的耐受和富集特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但撰写基金时我除了知道芜菁对Cd的耐受性较强,还没来得及测量它对Cd的积累浓度。虽然我已经尽可能去说服评审专家该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但5个植物学评审专家几乎一致认为研究基础欠缺,特别是无法判断芜菁对Cd的积累能力,让项目的意义和内容大打折扣,因此都不同意资助(但语气均偏柔和,有种不愿打击我的感觉)。第一次的失利,虽然感到有所遗憾,但内心并没有多少压力,毕竟自己的前期研究基础确实做的不够,也觉得专家的评审意见客观而中肯,让我觉得国家基金确实挺公正。我对来年的申请是充满希望,因为我有信心在后面取得初步成果。

第二次申请

如我所愿,2017年我已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并发表了2篇论文。为了与时俱进,我提高了项目内容难度,围绕转录组筛到的2个基因功能开展研究(但研究方法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没有涉及到基因编辑)。但临近提交,我去年失利后的那种希望反而变得模糊起来,心中反是充满担忧,甚至不确定到底报哪个学科好(芜菁是一种蔬菜或饲料作物,可以申报园艺学)。犹豫再三,我和实验室两位申报面上项目的师兄一起报了研究材料更贴近的园艺学。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共同迎来了不幸的消息。不像第一次申报,我自己很清楚不中的主要原因,这一次申报,不论从哪个方面讲,我觉得并不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也没有显著的亮点,可以说结果能中丝毫不意外,不中也还合理,简单地说就看运气了,只是我们运气都不好。评审意见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内容基本很宽泛和模糊,让我并不知道具体哪里需要改进,怎么改进。而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坚持报植物学方向,那样可能结果会不一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三个的研究对象都是芜菁,只是具体内容不同,可能被评审专家针对了,从评审意见来看,我们三人的本子可能同时进入了至少一个专家的手中。对于一个相对小的学科来说,没有人希望看到有一个团队“突然”冒出来要攻克和打造一种材料,我想。再一次的失利,让我压力陡增,而“靠运气”的感觉让我对来年的申报也忧心忡忡。我唯一能做的是继续写好本子,然后坚决不申报园艺学了。

第三次申请

2018年,相关工作并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我还是围绕基因功能的研究来撰写标书,只是随着芜菁自身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我把基因编辑写进去了,可以说内容上已经代表了金属转运蛋白功能研究的最高水平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报了植物学,5个月后,结果出来了,3个评审专家都给了很正面的意见。至此,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如果说申请国自然基金运气很重要,那好在这种运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调控的。有时我也在想,如果这一次再不中,我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科研工作,乃至生活?也许唯有继续坚持吧! 尽管国自然青年基金是初级科研者的敲门砖,似乎要比其他项目要容易申请一些,但它每年的资助比率同样只是20%—25%之间,因此,容易终究只是相对的。成功的人容易给经验,失败的人可以给教训,但有时,经验与教训似乎是一体的。我觉得国自然青年基金申请者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研究基础 尽量申报有研究基础的内容,最好有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至少有成形的图表数据。项目研究内容和前期研究基础不要有脱节。

(2)紧跟技术前沿 虽说创新性很重要,但很多工作的创新之处是相对的。对于青年基金,紧跟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也算是一些新颖之处,过于追求独特或前卫的东西未必是好事。

(3)注意申报学科 申报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人建议申报课题组熟悉的领域,尽管你的工作放到别的学科可能会显得更有创新性。同时考虑避免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形成内部竞争。

(4)提高标书质量 这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点,尽管我的写作能力还不错,写的标书质量也不会差,但三次申请,我的标书质量仍在不断提高。我后面两次都找了更多的人帮了看,自己也多次阅读。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我标书中一些地方的语言冲击力或研究意义展现都有了很大改进,也确保了自己不太熟练的技术方法不存在问题。

决定基金成败的因素很多,组合起来就是运气成分,唯有胜不骄,败不馁,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标书质量才是王道,其中不要犯一些可避免的错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