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儿留学?”
“QS前50。”
“哇,牛啊!直接落户吧!”
你以为这是家长炫耀、亲戚攀比的场面?不,这就是
2025年上海落户政策的真实写照。
最新政策要点一览
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毕业即落户,无需社保。
排名51-100的大学:先交6个月社保,再排队落户。
排名100以后?
准备好先被系统“冷处理”。
于是,一份“看似公平”的全球大学排名,在中国现实面前变成了血淋淋的——
世界大学鄙视链 · 2025最新版
第一层:宇宙顶流(QS前50)
特权待遇:毕业=落户=人生赢家
待遇关键词:免社保、政策绿灯、HR秒通过
现实案例
美国43所学校狂扫榜单(加州大学系统都在内,包括戴维斯、欧文、圣塔芭芭拉甚至河滨分校)
英国牛剑+LSE+帝国理工=全家荣耀
港校(港大、科大、中大)也上榜!
亚洲顶流(东大、首尔大、新加坡国立)终于不再被边缘!
社交效果:“我在UCLA。” —— 朋友圈配图即可获得60+点赞。
第二层:拼命打工层(QS 51-100)
生存法则:必须全职工作 + 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
精神状态:“我们学校其实实力也很强,只不过这次排名被低估了。”(苦笑)
典型代表:
宾州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杜伦大学、谢菲尔德、南安、格罗宁根、柏林自由大学……
亚洲老将如东工大、大阪大学、香港理工、台湾大学,全在榜上,但全都得“靠自己打拼”。
社交效果:“我们学校是QS 56。” —— 评论区安慰:“差一点也没关系啦~”
第三层:地图边缘层(100名以外)
系统反馈:“您的院校尚未录入系统,请等待人工审核。”
社交困境:“我读的是某某国立大学。” —— “哪个国家来着?”
全球冷门大学出没区域:俄罗斯、拉美、东欧、中亚、东南亚
HR反应:“你这学校,能不能提供认证公证?”
“我们领导可能不太熟悉。”
社交效果:“我其实是读博的……” —— “你学校叫什么名字来着?”
鄙视链背后的铁律
排名比专业重要:你读哲学都比100名外读AI更吃香
QS说了算:虽然有四大排名,但大家默认只看QS
欧美至上,亚洲靠边:除非你在香港或新加坡
校区也有鄙视链:UC系统内部也有高低之分,UCLA秒杀UC Riverside
写在最后:排名是神,政策是刀
在这个“排名即身份”的时代,留学的意义早已从“求学”变成“镀金”。
QS前50,是户口,是人设,是人生外挂。
QS 51-100,是努力、是等待、是眼泪。
100名开外,是勇气,是沉默,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所以,别再说“排名不重要”,
在政策面前,一切都被排名定义。